每年11月至12月,是会计师事务所开展“预审”的关键时期。那么,什么是预审?预审究竟要做什么?它又如何影响正式的年审工作?
本文将从目标、内容与方法三个维度,系统梳理预审工作的全貌。
预审的目标:不止是“提前审计”
预审,顾名思义是“提前审计”,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。它是在被审计单位尚未完成全年结账的情况下,对其1–11月(或1–10月)的财务数据、内部控制、业务流程等进行初步审计的过程。其主要目标包括:
提前了解企业情况:通过对大半年数据的分析,把握企业当年的经营趋势、财务结构及潜在风险;
发现问题并推动整改:在年底结账前推动企业纠正账务处理、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问题,减少年审时的调整项;
提升年审效率:通过预审完成部分审计程序,缩短年审现场的驻场时间,减轻正式审计时的强度;
为年审打好基础:形成预审报告、试算平衡表、附注初稿等,为后续审计与管理建议书提供支持。
预审的核心工作内容
预审并非“刷底稿”,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工作:
1. 综合类底稿
综合类底稿是审计工作的“蓝图”,包括:
初步业务活动:如业务承接评估、独立性声明、签约等;
风险评估:了解企业环境、内部控制、识别重大错报风险、制定审计策略与重要性水平;
控制测试:针对关键业务循环进行内部控制测试。
2. 内部控制测试
内控测试是预审中的重点与难点,尤其对于新人而言。其核心包括:
穿行测试:选取1–2笔业务,追踪其从起点到终点的完整流程,检验控制设计是否有效;
控制测试:通过抽样检查控制是否持续有效运行,如审批是否到位、单据是否一致等。
常见的内控循环包括:销售与收款、采购与付款、生产与存储、工薪与人事、固定资产、货币资金等。预审期间应完成对各循环的初步访谈与测试,并在年审中进一步完善。
3. 实质性程序
即便企业未结账,实质性程序仍可开展,例如:
应收账款:分析客户变动,对新增大额客户执行替代程序;
预付账款:对余额较大的项目进行访谈、盘点或函证;
在建工程:检查是否存在转固不及时情形;
收入与成本:确认收入确认政策是否合规,是否与成本匹配;
抽凭工作:对1–11月凭证进行抽样,减轻年审压力。
4. 试算平衡表与财务附注
试算平衡表:首次承接需获取上年度审计报告与调整分录,搭建本期试算表;连续审计则将上年末未审数结转至本期初;
财务附注:将上年附注的期末数粘贴为本年期初数,初步搭建披露框架。
预审的方法与技巧
1. 访谈先行,理解业务逻辑
与财务、业务部门负责人访谈是理解企业内控与业务流程的最直接方式。提前准备访谈提纲,保持职业怀疑,确保理解与实际操作一致。
2. 数据分析与比对
通过对比同期数据、分析变动趋势,识别异常项目。如某客户突然成为大额应收对象,则应提前执行函证或替代程序。
3. 抽样与取证并重
在预审中完成的抽样、凭证检查、函证等工作,可在年审中直接沿用,避免重复劳动。
4. 利用模板与工具
内控访谈模板、底稿框架等工具可大幅提升效率。新人应善用事务所提供的资源,快速上手。
预审决定年审的节奏与质量
预审不仅是“年审的预热”,更是审计质量与效率的保障。通过预审,审计人员可以提前识别风险、熟悉企业情况、优化资源分配,从而在年审中更加从容、精准地完成工作。